我国传统的青砖建筑分为清水砖建筑和浑水砖建筑。清水砌筑砖墙,对砖的要求极高。青砖的规格大小要统一,棱角要分明,色泽要有质感。这种青砖砌筑工艺十分讲究,灰缝要一致,阴阳角要锯砖磨边,接槎要严密和美感,门窗洞口要用拱、花等等工艺。清水墙墙面上的砖缝多用泥沙或灰浆勾填,以防止雨水和风的侵入。清水砖的砌筑工艺中一种很为讲究的做法为干摆墙:砖与砖水磨后,把砖块试行安装拼缝好,层层叠起后,用生石灰与糯米(糯米用水泡酥,加水煮成糯米浆)按6:4的重量配比拌成糯米浆,从青砖反面灌进去粘接。这种青砖墙砌筑好之后,外观有缝而又不见缝,多见于传统建筑的大门、大门上方檐墙、住宅槛墙等。现代的仿古青砖生产工艺越来越先进,古建材料一站式采购平台洛阳青城中式建筑文化创意产业园的青砖产品棱角分明、色泽纯,可直接砌筑清水墙。
铺地青砖的发展历史
青砖用来铺地在古代很早已经出现,而且古代铺地青砖有多种铺砌方式,青砖图案造型也多种多样。
较早的地面是用土筑,在陕西岐山县凤雏周代遗址中已经发现用陶砖铺地的做法。
铺地砖多为正方形,大小为30×30厘米,厚3厘米,也有呈矩形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砖的表面多有简单的花纹,如斜方格、菱形、卷云、回纹等。古代浴室铺地砖上多呈现各种花纹,这些铺地砖上面的花纹作用是防水,可防止积水后地面湿滑。
秦代的建筑已经出现有铺地砖铺设的地面,国内已发掘的多处房屋遗址中可以见到专门用作铺地的方砖,表面多带有纹饰,用砖铺地面的质量比起土筑地面既坚实又防潮。
到汉代,建筑用砖铺地已经比较普遍了。砖筑的汉墓,用较大尺寸的空心砖作墓顶和墓室四壁,同时也用这类砖铺地,只是顶和墙的空心砖表面都刻有各种纹饰,而地面砖没有花纹,保持素面。在砖墓中也有用小砖拼砌地面的。在较大的汉墓中,主墓室地面用大型空心砖,而在两侧小墓室则用小条砖铺地。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