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性词汇通常指是指多余的、不需要的词汇,即使删除这些词汇也不会影响内容的表达。使用冗余性词汇不仅会拉长报告的篇幅,有时还会让阅读者产生“华而不实”的感觉,专题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严肃性”。 常见的冗余性词汇或语句有四种类型,分别是多余的因果关系表达用词、多余的审计方法表达、多余的审计过程表达、多余的自我情感表达: 1. 多余的因果关系表达:“由此可见……”、“因上述情况导致……”等。 2. 多余的审计方法表达:“运用……的检查方法”,专题审计报告、“使用……方法,发现……”等; 3. 多余的审计过程表达:“经过审计检查后发现……”、“分析数据发现……”、“经过多次与……沟通,发现”等; 4,专题审计报告. 多余的自我情感表达:“不难发现……”、“审计人员发现……”、“容易产生……”、“理应如此”等。调研式这种模式的审计报告所反映的信息很全,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的、本单位系统内的等等。专题审计报告
验资报告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不过,公司验资审计并不能地保证资本没有任何的问题,因为验资固有的局限性难以避免,再就是注册会计师毕竟也只是第三方机构,所以在职权方面也会受到限制。再就是如果出资者和被审验单位一定要恶意***的话,这个时候审计人员就很难查出问题,再就是有关机构和企业一起***,那么,他们所提供的虚假资料往往是注册会计师不能识别的。公司验资审计的时候如果遇到虚假证明材料等情况,往往就难以保证企业验资审计的真实性,注册会计师只能本着职业谨慎的态度来执行验资这项业务的操作,所以之后的结果只是客观针对验收材料做出来的一个基本判断,所以也可能会得出不适当的审验结论。不过,总体来说,公司验资审计还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的,对于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专题审计报告审计报告不是讲故事,而是陈述事实、描述因果、提出建议。
强调性词汇通常是指我们在描述某个事物时,为了强调它的特征而用到的副词。有时候,审计人员会不经意的在审计报告中使用一些强调性的词汇。这些词汇看似是审计人员对问题的一种程度表现,实际上这些强调性词汇用的太多反而形成了另一类的“模糊”,我们称之为“为强调而强调”。 在对某个问题定性时,常见的强调性词汇有: “明显提升”、“极其”、“非常”、“不到位”、“迫切需要”、“严重后果”…… 出现这些词汇的主要原因是审计人员想对某个问题做定性,并强调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或急迫性。有如下两种方法可预防上述情况: 1. 能用数字定性的,则不用强调性词汇。作为管理层他们看到这些数字后,一般能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如确实需要解释的,可外加一个标准数字作为对比。 2. 不能使用数字定性的,可改用一些温和或更能被接受的词汇。比如“亟待改进”变成“存在提升空间”,“管理极不到位”改成“管理仍需提升”,“问题非常严重”改成“提请管理层关注”等。 当然,也并非是所有的强调性词汇不能使用,在特殊情形下为了表明某个问题的严重程度,比如用到了“存在……的重大风险”等,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写入审计报告的。
我们不仅要审计工作做的好,还要上交一份“干货满满”的审计报告,那么我们的审计项目就算是“圆满”了。要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必然就离不开一些小技巧,我认为审计报告的撰写,是有规可循的。较近有幸拜读了一位审计大咖的审计报告,对我触动很深,在大量审计发现下,能层层抽丝剥茧,梳理出问题的根本,且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着实让人“拍案叫好”。当审计工作进行到一定时期,我们已然掌握了审计客户的大致问题,那么此时就可以根据发现问题的业务归属、内控环节、时间顺序或风险类型搭建整个报告的框架,然后再根据框架主题往里边补充审计发现、证据内容以及待完善的内容。 当然,这个报告框架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审计工作的继续开展,需要保证框架结构具备实时性、逻辑性以及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审计报告层次鲜明,才能让阅读者一目了然。同时,有了这个报告框架,我们随时能校验哪些内容已经完成,哪些内容还需继续取证。问题式审计报告是许多审计部门的推荐,占比46%。详尽式、凝练式、底稿式审计报告的占比均为12%。
审计部门应对每一笔预付、应收款项发生的内容、余额、账龄等进行逐一审计确认。对于账龄在两年以上,并且已过诉讼时效的应收款项,应结合管理人清收货款的情况,对其中确已无法收回的,可由清算组出具说明后予以冲销;对于账龄在两年以内的应收款项,可采用检查、函证或是替代程序,并结合管理人清收货款的情况予以确认。在核查预付、应收款项时,应特别关注在法院受理对该企业的破产申请前一年内,是否存在放弃债权的行为,并提请审计部门注意。必要时,在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由于破产企业一般都要进行审计与评估,有时还涉及到资产拍卖,为了避免相同程序的重复执行,管理人应与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拍卖师一起对存货、固定资产执行盘点程序。有时候,审计人员会不经意的在审计报告中使用一些强调性的词汇。专题审计报告
不同组织的审计部门都会有自己风格和模式的审计报告。专题审计报告
编写审计报告时审计人员要对审计调查所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分析和提炼,层层深入,把握事物的特点或规律,不能光做**,不能被表明现象所迷惑,要注意寻找与发现现象背后的深层矛盾、漏洞和隐患。审计报告只有把“死数字”与“活情况”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补充,才能揭露问题,才有足够的说服力和充分的可信度、如果只是数字的堆砌、指标的罗列,必然软弱无力。内部审计要想发挥“免疫”“增值”的作用,成为领导的“参谋”,就应真实、准确、客观、敢于揭短,敢于曝光。才不会贻误“病情”,才能“对症下药”。审计报告要既肯定业绩,又要揭露问题,既要分析产生问题的客观因素,又要从体制机制等制度方面找出原因。专题审计报告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