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一大部分烧友表示自己不那么”懂音乐”。毕竟”懂“这个标准太难把握了;但是烧友普遍聆听量要大于圈外人;不知道这算不算”懂“?还是说必须得识谱?从事音乐行当?”大部分发烧友并不擅长乐器“--我同意;但是确实有一部分发烧友是擅长乐器的。“他们如何知道音响发出的声音是否还原真实”--去听现场,去听现场,去听现场;这是老烧们经常要说的一句话。就像孩子永远发不出妈妈一模一样的脚步声,但是听多了自然知道妈妈走近了,云南师范大学音乐HiFi。老烧们听多了,自然知道真正的乐器应该发出的是什么样的声音,云南师范大学音乐HiFi。“还是只是单单凭着“好听,悦耳”就认为是好音响”--是有一些公认的标准的,云南师范大学音乐HiFi。比如刘汉盛先生的“音响二十要”。鉴于现在知乎渐有”戾气“侵袭,在此声明,我没有崇洋或者崇港或者崇台的意思
电声知识匮缺:HASH码一样的音频音质不一样?
关于音质闹出的很多“玄学”笑话,往往都相当匪夷所思。例如HASH码一样的音频文件,复制而来的那一份音质不一样等等。这些“玄学”的诞生,往往是由于人们缺乏电声方面的一些知识而造成的。
无损音频的波形和原始数据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前面提到,由于客观测试比较局限的原因,要衡量音质好不好,往往都需要靠主观评价,但这并不意味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就可以打破物理学的桎梏。不少人对电声原理不求甚懂,但只要有观点提出了某个因素会影响音质,不管合不合理,都会深以为然。例如,无损音频之所以是无损,就因为解压后和原始WAV文件一样,但有的朋友就口口声声说解压后再压缩,重复几次这过程,WAV和无损压缩竟然能听得出区别,这是违反电声原理的。
听觉感官模糊:同一个音频文件早晚听上去不同?
和视觉相比,听觉的感官来得更加模糊,也比较容易随着时间产生变化。要对比屏幕色彩的不同,肉眼比较轻易就可以分别出来。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的感官就是精确无比的,相信很多人都玩过视错觉的心理游戏,例如区分黑白背景下的相同灰色哪个更亮哪个更暗等。视觉尚且容易受环境影响,更何况听觉?在一些心理暗示之类的影响下,例如同样规格的音频文件,某一个上面多了个金标认证,你对它的音质评价可能会迥然不同。
人的感官是相当靠不住的,视觉尚容易受影响,何况听觉?
不仅如此,听觉也会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例如一些人并不知道,成年人的听力上限往往会衰减到只剩17K高频,随着年龄的增大,听力上限还会持续衰减。因此,你在不同时间段听同样的音频文件、不同年龄的人听同样的音频系统,可能会得出不同的评价。音质如同美酒一样越酿越好,这种看似“玄学”的观点,或许由此而来。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