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经济、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广义的拓片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数量、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如甲骨青铜,山西彩色拓片制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狭义的拓片主要指碑拓。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山西彩色拓片制作,山西彩色拓片制作,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东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
物以稀为贵,时至,金石拓片正在成为日渐稀缺的文化资源。一方面,破“四旧”期间,旧拓片失散无量,当时甚至一些博物馆也用架子车把拓片一车车拉到大街上投入火海。再就是民间中尚留存下来的,由于后代文化素养低,有的当废纸卖掉,有的当糊墙纸贴墙了。使得这承载着中华几千年文化烙印的艺术品,至今只被少数人所认知;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认识到金石拓片的价值,开始立法保护金石拓片,管理日趋正规,特别是对一些名碑帖(石刻)早已采取严格措施加以保护。除研究部门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需捶拓少量外,其他是不允许随意捶拓的。同时,古代碑帖石刻的原石破坏严重,其数量愈来愈少,漫漶剥蚀日趋严重。如王铎书写的法帖《拟山园》,曾被砸得面目全非,被世人所称赞的“苍老劲健,全力以胜”之风已一扫而光。在这样的情况下,散落在民间的旧拓片自然更加珍贵。
在上墨拓印之前,拓纸的干湿要适度,过于干燥,碑、纸间容易渗入空气,造成气泡现象,使字迹易位,要掌握好火候,待纸略呈泛白、八成干时就开始上墨;先在拓板上倒少量墨,再加几滴丙三醇混合;右手执拓包先将墨汁在拓板上晕开,然后往左手执的拓包上相互多次捶打,让墨色均匀;***次调墨汁不宜太浓太湿,以后逐次加浓,以七成干为佳;拓印时,让拓包沾墨均匀先从边际空白处试打一下,如果晕墨,说明拓纸太湿;太潮湿,墨渍易渗入碑文之中,使拓片字迹模糊不清,失去传真的效果;如果不晕墨,说明火候已到;先从边际开始用拓包上下来回渐次密集击打碑、版,要掌握墨色及力度,不可左右斜打或过分用力,也不可专打一处或东打一下、西打一下;先将碑体整体拓上一层淡墨,二至第三遍拓印上墨时再逐渐加深墨色,一般上三次墨直至拓纸上所有拓体文字清楚显现即可。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