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离的构筑物,多为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在生化之前的称为初沉池,沉淀的污泥无机成分较多,污泥含水率相对于二沉池污泥低些。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称为二沉池,多为有机污泥,污泥含水率较高。
初次沉淀池工作原理
由于废水在初次沉淀池中的实际流动情况非常复杂,为便于介绍初次沉淀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分析水中悬浮颗粒在初次沉淀池内的运动规律,水处理业界通常引人一个称为“理想沉淀池”的重要概念。“理想沉淀池”的概念是由德国化学家Haen 和Camp 首先提出,他们将沉淀池划分为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污泥区域等四个部分,并作了一些假定:
( 1 )沉淀区域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等,为推流式水平流动;
(2 )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悬浮颗粒在沉淀区域匀速下沉;
(3 )悬浮颗粒沉到池底即认为被除去。符合上述假定条件的沉淀池即为理想沉淀池。
初次沉降池作用
废水经过格栅截留大尺寸的漂浮物和悬浮物,并经过沉沙池去除密度大于l.5g/c旷的悬浮颗粒后,仍存在许多密度稍小或颗粒尺寸较小的悬浮颗粒,这些颗粒的成分以有机物为主。如果这些物质直接进入生物处理环节会增加曝气池的有机负荷,甚至影响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和硝化的效果,影响二次沉淀池的出水水质。
初次沉淀池的主要作用包括:
( 1 )去除废水中密度较大的固体悬浮颗粒,减轻后续处理设施的负荷;
(2 )使细小的悬浮颗粒絮凝成较大的颗粒,强化了固液分离效果;(3 )对胶体物质有一定的吸附去除作用;
.(4 )有些废水处理工艺会将部分二次沉淀池的污泥回流到初次沉淀池,通过二沉污泥的生物絮凝作用可吸附更多的溶解性和胶体态有机物,提高初次沉淀池的去除效率。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