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频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意义重大:在物流、信息流高速运转的,云南学校时间频率同步设备,用于通信、电力、高速交通、物联网等重要领域的时频系统的精度已经达到微秒级,个别领域的需求已经到纳秒级。通信领域:同步网是通信网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网,是保证网络定时性能的关键。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同步技术的支持,载波频率的稳定、上下行时隙的对准、高质量的可靠传送、基站之间的切换、漫游等都需要精确的同步控制。没有良好的同步,数字信息的传递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误码、滑码问题,导致语音和图像的质量很差。如2010年1月,我国采用GPS授时的通信基站,云南学校时间频率同步设备,云南学校时间频率同步设备,由于GPS升级,其授时功能受到影响,导致我国沿海多个省份的CDMA网络出现大量告警。
时频传递系统是时间频率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链接我国时间频率基准到各级标准及时间频率用户之间的桥梁,也是实现时间频率计量量值溯源“扁平化”的关键因素。在传递过程中,保障时间频率的溯源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于**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用户来说尤为重要,采用单向GPS授时技术溯源到GPS时间的方案已难以满足相关用户的要求。为此,中国计量院基于国家质检总局量值传递项目“远程时间溯源体系研究”,系统研究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远程时间频率传递技术和时间传递链路校准技术,并成功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准确度远程时间溯源系统。该系统以自主研制的高精密时间频率标准装置(NIMDO)为**,实现了用户时间频率实时“驯服”于国家原子时标计量基准UTC(NIM),从根本上保障用户对时间频率的准确性、溯源性和稳定性需求。在此基础上,中国计量院分别在黑龙江、新疆和贵州三个省级计量院建立远程试点站,安装了远程时间频率校准及时间标准装置,并通过溯源比对系统实现了UTC(NIM)和各试点站时间频率量值之间的实时比对,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随着现代高精度原子钟的快速发展,时间测量的精度已经遥遥**于其他物理量的测量精度,时间因而成为测量精度比较高的基本单位。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通过了新的国际单位制原子秒的定义——位于海平面上的铯(133Cs)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在零磁场中跃迁振荡周期所持续的时间为1秒(定义中的铯原子在温度为0K时必须是静止的)[2],这标志着时频计量由天文基准过度到量子基准。极高的测量精度和可直接传递的特性也使时频计量成为其他计量向量子基准转化的先导;1983年,国际计量大会(CGPM)会议重新定义长度计量单位“米”为光在真空中1/秒所传播的距离[3]。长度和时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卫星定位系统,例如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我国的北斗系统。在卫星定位系统中,星载钟之间的时间同步精度决定了定位精度。为了提高定位精度,一方面要提高星载守时钟的稳定度和准确度,更重要的则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时间同步精度。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