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脱盐、培肥到高产的盐碱地治理过程看,只有实行农、林、水综合措施,并把改土与治理其他自然灾害密切结合起来,才能彻底改变盐碱地的面貌。3.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土壤水的运动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支配的。要解决好灌区水的问题,必须从流域着手,从建立有利的区域水盐平衡着眼,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对流域上、中、下游作出统筹安排,来分区分期治理。4.用改结合、脱盐培肥:盐碱地治理包括利用和改良两个方面,二者必须紧密结合。首先要把盐碱地作为自然资源加以利用,然后根据发展多种经营的需要,因地制宜,多途径地利用盐碱地。除用于发展作物种植外,还可以发展饲草、燃料、木材和野生经济作物。争取做到先利用后改良,在利用中改良,通过改良实现充分有效的利用。盐碱地治理的终目的是高产稳产,把盐碱地变成良田。为此必须从脱盐去碱和培肥土壤两个方面入手。不脱盐去碱就不能有效地培肥土壤和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不培肥土壤,土壤理化性质就不能进一步改善,脱盐效果不能巩固,也不能高产。两者密不可分,这也是垦区建设高产稳产农业用地的必由之路。 实施轮作休耕制度,恢复土壤肥力。石嘴山农田盐碱化改良
实施集水井抽水、井渠结合灌溉、沟蓄回用、虹吸管辅助排水等措施,有效提升太阳能暗管排水的抽水能力,可弥补现有灌溉排水工程不完善的问题[70]。王少丽等[71]基于渠口乡暗管排水排盐研究指出现有的太阳能暗管排水系统排水率小于等于mm/d,远小于控制盐碱化要求的mm/d。针对夜间太阳能不工作的情况,增加了虹吸管辅助排水,提高暗管排水效率。张凯[72]研究了渠口乡高标准农田建设前后的土壤盐分和耕地质量变化,得到了项目区土壤全盐量范围从~g/kg降低为~~20cm和20~40cm土层pH值范围分别从~~~~,耕地质量提高了。2)其他治理措施从物理调控和化学调理角度来看,采用平田整地缩小畦田面积,消除局部洼地积盐,提高灌水均匀度和灌溉水利用率,从而防止土壤斑块盐碱化;通过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量,种植绿肥,增加覆盖,减少蒸发和抑制盐分迁移;同时合理进行耕作,破除板结,改善土壤透气性;还通过施用腐殖酸类改良剂、抑盐剂等减少盐分积累。根据平罗县渠口乡采用苗床带状旋耕施肥播种技术、留茬免耕播种技术以及麦茬粉碎还田免耕播种技术等3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与传统模式耕作效果分析,发现通过合理的耕作、建立覆盖条件,可以使土壤含水率增加1%~4%。固原农田板结治理推广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
盐碱土的形成原因各种盐碱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实质主要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地面作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从而使盐分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影响盐碱土形成的主要因素有:1、气候条件夏季雨水多而集中,大量可溶性盐随水渗到下层或流走,这就是“脱盐”季节;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这是主要的“返盐”季节。2、耕作管理的不当有些地方浇水时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以致地下水位很快上升而积盐,使原来的好地变成了盐碱地。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3、土壤质地和地下水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管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地下水影响土壤盐碱的关键问题是地下水位的高低及地下水矿化度的大小,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容易积盐。4、地理条件地形部位高低对盐碱土的形成影响很大,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也就与盐分的移动和积聚有密切关系,从大地形看,水溶性盐随水从高处向低处移动,在低洼地带积聚。5、河流和海水的影响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抬高,促使积盐。沿海地区因海水浸渍。
深化利用盐碱地生产的各种饲料植物、功能植物等特色资源,以“大食物观”为原则,制定出台不同盐碱类型区、不同盐渍化程度的开发利用作物和水产养殖等名录,放宽盐碱地开发利用途径管制。构建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发展平台,推进盐碱地全链条科创融合,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打造特色品牌,推进盐碱地特色产业培育与资源价值提升。■延伸阅读盐碱地小知识1.什么是盐碱地?大家俗称的盐碱地,是指含盐量超过,包括盐碱耕地、盐碱林草地、盐碱未利用地等。一般而言,当土壤含盐量超过,普通作物品种的生长开始受影响;当土壤含盐量超过,大部分作物品种产量明显下降。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中,盐碱地是指“表层盐碱聚集,生长天然耐盐植物的土地”,是未利用土地,不包括已利用的盐碱化耕地、林地、草地等。2.我国的盐碱地分布在哪里?盐碱地多形成于气候干旱、地下水位高、地下水矿化度高、地势低洼的区域,大致可将我国盐碱地主要分为五大类型区:西北内陆盐碱区、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滨海盐碱区、黄淮海平原盐碱区和黄河上中游灌区盐碱区。其中,西北内陆盐碱区和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区是我国盐碱地的主要分布区域,盐碱地面积大且连片分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但是盐碱地一定要分清楚盐地和碱地。盐碱土改良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防治土壤盐碱化的途径和措施很多,但综合防治比较为有效,实践证明,实行综合防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以防为主、防治并重。土壤没有次生盐渍化的地区,要全力预防。已经次生盐渍化的灌区,在当前着重治理的过程中,防治措施同时采用,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得到治理以后,还要坚持以防为主,已经取得改良效果才能得到巩固、提高。(2)水利先行、综合治理:“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水既是土壤积盐或碱化的媒介,也是土壤脱盐或脱碱的动力。控制和调节土壤中水的运移是改良盐碱土的关键,土壤的水的运动和平衡是受地面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分蒸发所支配的,因而防治土壤盐碱化必须水利先行,通过水利改良措施达到控制地面水和地下水,使土壤中的下行水流大于上行水流,导致土壤脱盐,并为采用其它改良措施开辟道路。(3)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土壤水的运动是受地表水和地下水所支配的。要解决好垦区水的问题,必须从流域着手,从建立有利的区域水盐平衡着手,对水土资源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合理安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建立流域完整的排水、排盐系统。。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土壤修复与盐碱化治理事业不断前进。云南农田土壤修复
精确的施肥,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导致的盐碱化。石嘴山农田盐碱化改良
建议尽快编制完成盐碱地综合改良利用指导意见和长期规划,加快形成重点区域盐碱地调查结果,明确轻、中、重度盐碱地和弃耕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方向,完善与盐碱地特性相适应的治理技术与种植模式,指导地方因地制宜开展不同程度盐碱地的改良利用。维持盐碱地科技攻关久久为功态势。土壤盐碱含量存在反复性,需要长期持续治理,是一个多方发力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的科技项目多为3至5年周期,短期的科技攻关很难做到针对区域盐碱地特点突破技术、建立**模式、形成产业效应,完全解决区域盐碱地可持续治理的难题。因此,盐碱地综合利用的科技攻关需要稳定一批科技人员,“十年磨一剑”专研攻关,以解决盐碱地治理的上下游问题。加大技术攻关力度。聚焦绿色、**、低成本目标,重点突破耐盐碱农作物品种选育、抗盐绿色栽培、生物生态强化、水盐智能“精”准调控、盐碱地增碳储汇等新技术及产品,加大节水条件下**脱盐、暗管智能控排盐等现代工程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发力度,并围绕耐盐碱作物品种,构建以土壤绿色调理、地力培育、**节水等为中心的盐碱地适应性改良技术体系,突出技术研发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拓展盐碱地治理产业。石嘴山农田盐碱化改良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