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优越的力学性能,以及耐腐蚀、抗氧化、不生锈等特性,如今碳纤维被加入到树脂、金属、陶瓷、混凝土等材料中,成为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的重要增强材料,应用范围日益 ,成为不少人口中的“新材料 ”。从棒球棒、网球拍,到自行车、汽车、风电叶片,再到大型飞机、运载火箭……在位于青海西宁的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基地展厅内,一件件实物、模型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彰显了这种新材料的应用正向 工业制造和前列科技领域不断拓展。作为碳纤维重要市场,我国碳纤维一度大量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因此,碳纤维又被称为“黑色黄金”。彼时,市场上高性能T700级碳纤维曾经卖出过每吨数百万元的高价。而后来,当国产高性能碳纤维“开花结果”,国际市场碳纤维价格应声回落。碳纤维材料,工业界的明日之星。江苏户外用品碳纤维布
国际大丝束碳纤维产能主要集中在美国、德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大丝束碳纤维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复杂,国际市场大丝束碳纤维规模化生产起步早,工艺技术已逐步发展成熟,主要产能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少数发达国家。根据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数据,2020年,在国际大丝束碳纤维市场中,美德企业市占率达到全球产能的89%以上,日本企业市占率约为10%。其中,主要大丝束碳纤维制造商为日本东丽、美国Hexcel、德国SGL、日本三菱、中国蓝星等企业。截至2020年底,在产能方面,日本东丽目前拥有全球比较大碳纤维运行产能,理论产能达到5.45万吨/年。德国SGL现有产能1.5万吨/年,是目前碳纤维运行产能第二大的公司。日本三菱碳纤维产能排名全球第三,为1.43万吨/年。Hexcel现有碳纤维产能1.02万吨/年。海南切割机碳纤维碳纤维,轻量化工业的利器。
碳纤维一般不是单独使用,而是以复合材料的形式被使用。复合材料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复合而成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和结构的新型材料,材料成分可以通俗化理解为基体材料+增强材料,其中基体材料多为树脂,陶瓷,金属,橡胶等材料,增强材料常为玻璃纤维或碳纤维。碳纤维原丝即PAN原丝质量固然重要,但若在中游复材环节,没有质量与性能突出、产业化规模的树脂基材,以及没有用于配套生产复材的 设备,碳纤维仍然无法得到大规模的应用。
碳纤维材料所具有的良好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使结构/储能一体化碳纤维复合材料成为可能。2000年起,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吕勒奥理工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等机构陆续发表了多种结构/储能一体化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结构及相关性能研究报告。碳纤维细如发丝、轻如鸿毛,单根直径只有5至7微米,大约是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粗,密度大约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同时,它又强如钢铁。一束一米长的T1000级碳纤维,重量大概只有0.5克,却可以承担500公斤左右的拉力。碳纤维,创新材料助力工业升级。
我国碳纤维工业起步相对较晚,在 技术、产能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异。近年来在国内外高速增长的需求牵引下,国内碳纤维制造商在进一步进行产能投资和技术突破。当前我国国内主要的碳纤维(及原丝)制造商为吉林碳谷、吉林宝旌、中复神鹰、江苏恒神、光威复材、兰州蓝星和上海石化等。其中,吉林碳谷以原丝生产为主;吉林宝旌和兰州蓝星以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为主,江苏恒神和兰州蓝星兼备原丝生产和碳纤维生产能力;其他公司产能主要集中在高性能碳和小丝束碳纤维。碳纤维材料,工业界的未来之选。海南切割机碳纤维
碳纤维主要分为粘胶基、沥青基和聚丙烯腈(PAN)基三大种类。江苏户外用品碳纤维布
碳纤维始于白炽灯发光体,日本、英国率先开始PAN基碳纤维研发。1879年爱迪 明了以碳纤维为发光体的白炽灯并于美国取得初步成功,但随后因被钨丝取代而陷入沉寂。20 世纪 50年代,美苏争霸期间,美国为研发大型火箭和人造卫星以及 提升飞机性能,急需新型结构材料和耐烧蚀材料,碳纤维又重新出现在材料科学舞台。20世纪60年代,全球碳纤维行业开始取得技术突破,日本进藤昭男发明了以聚丙烯腈(PAN)纤维为原料制取碳纤维的方法,并取得了技术 ,为碳纤维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日本东丽开发出高性能聚丙烯腈基碳纤维。20世纪80年代,以日本东丽和美国赫氏为 的公司,生产出 度和高模量产品,碳纤维拉伸强度提升,使应用开发进入一个新的高水平阶段。20世纪90年代,碳纤维的拉伸强度、模量进一步提升。进入21世纪后,全球碳纤维市场平稳发展,中国奋起直追,逐渐建立起国产 碳纤维产学研用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体系。江苏户外用品碳纤维布
免责声明: 本页面所展现的信息及其他相关推荐信息,均来源于其对应的用户,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如涉及作品内容、 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核实后进行删除,本网站对此声明具有最终解释权。